中顿时非常的高兴。
“寡人甚幸,虽六国谋秦,天下之人卑秦,然而承蒙先生不弃,为秦国日夜操劳,挽狂澜于既倒,三两年间,秦国国富而民安,寡人相信用不了多久,我大秦猛士必将大出于天下,那时整个天下将会对秦国,对先生刮目相看。”秦国公高举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。
卫鞅也被国公的话感染,同样端起酒杯一饮而尽。
放下酒杯,秦国公笑着对卫鞅说道:“不知大良造如何看待太子?”
“自古太子为国之储君,而太子者...”卫鞅说道这停顿了一下,抬头看着一脸微笑的秦国公。
“不知君上此话为何意?”卫鞅疑惑的问道。
“哈哈,寡人并无他意,只是太傅年事已高,对于太子的课业难免难以顾及,不瞒你说,最近太傅一直抱病在家,太子的课业一直是由王后代为管教。然而王后毕竟久居国君府,对于变法更是一知半解...”话说到这里,秦国公声音一顿,看了看埋头喝酒的卫鞅。
“寡人希望大良造能在闲暇之余,为太子授业解惑。再者也能促进太子与先生之间的关系,不知意先生下如何?”秦国公微笑的说道。
听到秦国公的话,卫鞅心中原本是不愿意的,然而国君没有称呼自己为大良造而是先生,这就表明秦国公是以一位孩子父亲的身份跟自己商讨这件事情。看到国君的一片良苦用心,卫鞅不忍心违背,思索良久,才对秦国公施礼道:“谨遵君上令。”
看到卫鞅答应,秦国公心中松了一口气,其实他一直担心卫鞅那耿直的性格会直接以国事繁忙直接决绝,不过好在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。
“启禀君上,我希望对于太子的课业进行一次考教,方便以后因材施教。”
听了卫鞅的话,秦国公点点头,这里边的规矩他还是了解一些的,非常干脆的回答道:“自然可以。”
“君上,后日就是月底,我希望雍城那个孩子也能参加考教。”卫鞅看着庆国公,正色的说道。
秦国公愣了一下,微笑着摇摇头,苦笑一声,对着卫鞅说道:“也罢,正好有一段时间没有考教他们了,那就劳烦大良造费心了。”
君臣两人又对其他政事商讨一番,天色渐黑,卫鞅便起身行礼,离开国公府。
两日后,一道竹简自栎阳送入雍城,此时已是日上三竿,国公府内,秦川一脸正色的坐在案几后,目不斜视的看着前方,而在他身旁甘龙与另外一位老者负手而立,两三个侍卫站在一旁。
“时辰已到,请公子答题。”甘龙看了看时辰,从袖中拿出一卷竹简,放在秦川面前的案几上。
秦川将竹简摊开,只见上面只写着两个字:善恶。
看到竹简上的题目,秦川暗骂一声,善恶的命题太大了。如果仅仅是从字面意思理解,善指的是好的,美好的。而恶的就是善的对立,不好的,不美好的。但是如果以善恶为题解释何为善?何为恶?他也不知从何下手。因为世上之人千千万,善恶也有千千万万。就算是现在的贤人圣者也不能准确解释清楚何为善,何为恶。只能仅从一方面进行解释,因此就有了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。
在秦川的认知当中,不管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,只要做的事情是善事,那么就是善人,如果做的事情是恶事,那就是恶人。况且即使是恶人也有好的一面,圣人也有作恶的时候。
思索良久,一个大胆的想法从秦川心中冒了出来。
甘龙与另外一个老者看着秦川半天没有动笔,对视一眼,都不禁摇了摇头,眼神中的嘲讽与幸灾乐祸显而易见。他们是提前知道考试的内容的,这种问答,让他们回答尚且不能尽善尽美,更何况一个只有五岁的孩童。于是便不再关注秦川的动作,稍微走远一些,开始闲聊起来。
眼见考试的时间已经过去一半,秦川才将脑海中的想法整理好,于是拿起案几上的竹简,在竹简上开始一字一句的写道。
人性本善,圣人尚有错时,故大善之人不能盖其恶;人性本恶,恶人尚有善心,故大恶不能掩其善。善恶之分,人性之本。事定对错,分大小,以分一时之善恶,非一世之善恶。然人无常善亦无常恶,君大赏于善而重罚于恶,故人向善去恶者多矣。
一字一句的将这些话写完,秦川已经是大汗淋漓,用衣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,仔细检查一遍,便将竹简捆好,拱手对甘龙两人行礼说道:“先生,学生已经答完。”
甘龙与那位老者因为刚才在一旁闲聊,因此并未仔细查看秦川写的内容,只是以为秦川胡乱书写一番,也就没有在意。
“公子应时刻温习课业,不可懈怠,这样才不会辜负国君的期望。”老者捋着胡子笑眯眯的劝诫道。心中却想着一个孩童如何能写出精彩绝艳的文章,反正他是不信的。
“弟子谨遵老师教诲。”秦川恭敬地说道。
甘龙则是拿起竹简,看了秦川一眼,没有任何的言语,转身朝着国君府外走去。老者见甘龙离开,也离开了这里、
秦川看到两人走后,松了口气,终于是等到两人离开了,感觉到身上的汗水,秦川心中疑惑,只是写一篇文章而已,为何自己会出一身的汗,难道是生病了?
摸了摸额头,似乎有些温热,于是便将案几搬入屋内,躺在床上,很快便陷入了睡眠。
雍城城外渭河河面上,一条破烂的渔船上,一位身穿黑衣的老者抚须哈哈大笑,一字一句的重复着刚才秦川在竹简上书写的内容。
“得文章如此,如饮甘醇,哈哈哈。老瞎子眼光不错,然而世间好事怎可独享,看老头子给你捣捣乱。”老者大笑之后,渭水之上的渔船竟然逆流而上,快速的朝着上游驶去,只有爽朗的笑声不断在渭水河上飘荡。